作者:敦煌味道发布时间:2020-08-31 17:13
唐代以后石窟多为覆斗顶窟,窟内的装饰多集中于蓬井及佛营光及边饰图案。初唐隆井流行以箱相石棚纹组合的图案,体现出外来的装饰因素,以第209窟、322 前、373 窟等窟的菜井较有代表性,还有不少调宜以桃形莲知组合成困花,如第331白340窟等窟,除藻井中央的莲花外,四边的边饰也多以春草纹、半团花纹装饰,并以垂角纹、垂铃纹以及帷幔图案象征华盖。盛唐以后的藻井更注重花纹层次丰富,色彩厚重。唐代洞窟内塑像普遍以圆塑的形式出现,一般都不再塑出头光,而往往在龛壁上配合塑像面绘出头光,这些圆形的头光中心绘以华丽的团花、卷草等纹样,边缘绘以火焰纹,团花的静态与火焰的动势形成对比。第217窟、 225窟、444窟拿内的头光堪为典型。而第66窟龛顶的华盖也是别出心裁,中央为圆形图案,外围则是椭圆形,椭圆第 形周边表现布幔与垂铃如随风飘动的样子,使图案具有种飞动之势。 初唐纹样以S形连续而变化丰富的卷草纹样为主,色彩绚丽,纹样细致、变化多样。盛唐以后,团花纹样逐步流行,而在条形边饰中,则往往表现为- 整二半连续的团花纹。与卷草纹相配合,也有联珠纹和菱格纹等几何纹样,联珠纹承隋遗风,主要流行于初唐,盛唐以后渐少。方格、菱格、鳞片纹、三角形垂角纹则一直作为藻井装饰的要素
而存在。
